網頁

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

昨晚跟孩子說過什麼呢

甜言蜜語=成長維他命

文﹕梁翠薇【明報專訊,2009年12月13日

你昨晚跟孩子說過什麼呢?唔……問他為何英默讀極都唔識?執拾好書包沒有?鋼琴試準備得如何……

香港大部分家長跟孩子的話題總離不開他們的學業和自理能力,少有聽到爸媽說﹕我愛你,又或給孩子來個親密擁抱。

社工提醒,從小跟孩子建立親密深厚的情感基礎,互相給予安全感,才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。但,要怎樣建立這種關係呢?兩個過來人家庭分享生活點滴,也許可給你一點啟示。

「小生命得來不易,相當可貴,是做父母的福氣。」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訓練主任周秀蘭說。在學習如何與子女建立親密關係之前,她請爸媽先回想當初子女出生時的那種感覺,那種與生俱來的愛「父母要正面地重拾當初那份愛,孩子帶給我們機會,重新學習與『人』相處,學習共同面對困難,互相控制情緒,一起感受生命成長的奇妙。」

■愛出口

孩子在襁褓之年,爸媽從不吝嗇給予愛和擁抱,經常抱着孩子說甜言蜜語,可是隨着孩子成長,爸媽的期望不斷增加,變成無形障礙,使彼此距離愈拉愈遠,難以建立親密關係。

周秀蘭說﹕「我經常跟我的孩子說﹕『我愛你,不是因為你有幾叻,有幾好,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。』其實這種愛早已存在,你愛孩子,孩子會感受到,他們在爸媽裏得到安全感,大家的關係便可以很親密。」

玻璃瓶紙仔傳情

周秀蘭與丈夫育有兩個分別4歲及1歲多的女兒。他們一家的愛,除了會宣之於口,還會以實際行動來表達,使愛變得更具體。她說﹕「我們家中有一個玻璃瓶,一家人會把欣賞對方的行為寫在紙上,然後放到瓶裏。女兒還未懂寫字,便用圖畫來表達。欣賞的事情很多,例如女兒欣賞爸爸帶她到公園玩,爸爸欣賞媽媽為家人做飯等。」

我喺度,媽唔使驚

周秀蘭認為,親子教育是雙向的,爸媽適當地與孩子分享內心感受,無論那是正面或是負面的,彼此在情感上互相支持,也有助提升家庭抗逆力,共同面對困難。 她回憶親身經歷說﹕「記得之前丈夫因肺炎入了醫院隔離,因為我那時懷着幼女不能入病房探望他,只能在遠處跟他揮手。當時我就快生了,回到家裏終忍不住哭起 來,並跟大女兒說﹕『媽媽很掛住爸爸呀!』接着女兒攬着我說﹕『唔使驚,我喺度,爸爸過幾天就會回來。』我聽到很感動,因為這句話是我跟她說過。」

她相信,每個爸媽都愛子女,將子女看得很重要,有些爸媽常誤以為買很多玩具給孩子,就是疼惜他們的表現。她表示自己當然也很重視女兒,但她重視的是一家人一起相處的時光,所以每逢女兒在學校舉行的生日會,她都會抽空出席,每天放工回家都說很掛念她們等,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愛。

■頑皮時:曳行為隱藏需要

雖然周秀蘭是社工,但一般父母的煩惱,她一樣都會有。她笑說很多人以為她做社工,兩個女兒理應很乖很聽話,沒有管教煩惱,但她認為人並非完美,女兒也始終是人,總會有情緒,作為社工也好,家長也好,要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,首先就要明白孩子,分析家長心目中的「頑皮行為」背後,其實是隱藏孩子的需要。

她 舉例當幼女出生後,大女兒曾對她說﹕「我不喜歡妹妹。」媽媽聽罷沒有責怪她,相反還立即抱她惜她,一陣子後,大女兒說﹕「現在我不討厭妹妹了。」周秀蘭明 白大女兒並非不愛惜妹妹,只是妹妹的出現令她失去安全感,爸媽若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,向她表達愛,問題便不會惡化下去。相反,要是父母視若無睹,便可能在 家中埋下一個計時炸彈。

唔聽話諗計應對

當然愛也並非一面倒地傾瀉在孩子身上,遇上孩子耍脾氣、壞情緒時,家長亦不能純粹以愛解決問題。此時,周秀蘭認為適當地運用「限制」和「選擇」,是有效管理孩子情緒的好方法。好像女兒在超級市場扭計要買熊仔餅,她不會以堅決反對的態度來回應,而是給予適度的「限制」,跟女兒說﹕「家中已有很多餅,待吃光才買吧。」又例如孩子晚上不肯睡前刷牙,她建議爸媽多買一支牙刷讓孩子「選擇」,「他們以為自己有選擇權,通常都肯乖乖就範。處理幼兒的情緒,要有耐性和想很多『計仔』,這是訓練爸媽EQ的機會」

她又表示,幼兒無時無刻都需要感受到爸媽對他們的愛。爸媽要理解孩子的困難,接納他們的情緒。 「有一次兩個女兒在家中玩蛋形椅子,細女突然喊得很大聲,我問家傭姐姐發生什麼事,她指着大女說是她推跌妹妹。她聽罷即時眼泛淚光,表情委屈地說﹕『沒有 呀!』我沒有興師問罪,只向大女兒說﹕『我知你很想和妹妹玩,只是不小心推跌妹妹,你都很不開心,對嗎?』之後她便承認了。若我當時只看表面行為,指摘她 講大話,她只會繼續不肯承認。」她說。

■建自信:認同孩子的努力

提升孩子自信心,亦是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一環。爸媽不應過分重視結果,而忽略孩子背後的心意和努力,善用欣賞和讚美,小朋友得到爸媽的認同,關係自然良好。有爸媽常說﹕「他很曳,常發脾氣,如何讚?」周秀蘭指孩子有不良行為固然不值得讚,但日常生活中,總有值得令人欣賞的事情,例如她的女兒畫了一幅圖畫,「雖然畫得不美,但我欣賞的是她用心完成,我會讚美她用了很多顏色,畫面豐富,建立她的自信,下次才會做得更好。」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的表現。

她表示,與幼兒建立親密關係,是他們日後健康成長的基礎,若基礎不夠穩固,即使孩子長大後成就有多大,也不能完全地感受父母的愛。而香港的父母與孩子的距離愈來愈遠,周秀蘭說原因正正在於香港社會太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,忽略了小朋友的心理質素和父母對孩子表達的愛,「即使他們智力高,但控制不了自己情緒,也無法發揮他們本身應有的能力」

窩心培育 模範家庭

莊英明一家四口,是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提倡「健康家庭」的模範,他們一家維繫感情的方法,值得各位爸媽參考。即使長女已經22歲,幼女也在今年赴英升學,莊英明指他們一家人的親密關係維持不變,「要由細培養,珍惜一起相聚的時光」。

他說﹕「長假期不一定要去旅行,在香港book間酒店都可以玩數天,例如到黃金海岸的沙灘掘下沙,去長洲等離島玩。」他亦很重視家庭成員的生日及父母親節,「
在家中切蛋糕,互相送禮物已很開心。我喜歡自製勞作,貼下全家的相片,寫下心意字句,很簡單。所以到了父親節時,女兒都會花心思畫卡給我,很窩心。其實想子女如何對你,你自己便要做好榜樣如何對待他們」。

發掘一家齊參與活動

莊氏一家,曾被香港旅遊發展局委任為「精彩香港好客家庭大使」之 一,接待來自外國的家庭,讓他們充分體驗香港的生活及文化。他鼓勵香港爸媽多發掘可以讓一家人參加的活動,找機會與家人共處,有時或會有意外收穫。他說﹕ 「參加前要全家一齊寫proposal,獲委任後旅發局就帶我們遊香港一次,讓我們接待外國家庭時更加好。結果我們就得到免費環遊香港的機會,上鴨靈號, 坐昂坪360等。」

至於在家中,莊英明亦花盡心思,為家人帶來樂趣。例如利用露台的階磚,與女兒玩跳飛機等小遊戲,「每逢節日如聖誕節,我們年年都在家中佈置聖誕樹,那就多個機會讓一家人相處。」每星期設「傾談時間」,共讀《聖經》箴言,也可以自由分享

今 年9月,幼女到了英國升讀中六,莊英明除了用Skype與她透過視像保持聯絡外,也設立Facebook戶口為女兒打氣,他說﹕「有一次女兒說﹕好想、好 想、好想有一道隨意門。那我便意會到她有homesick,於是留言回應﹕『或許叮噹可以幫忙。』讓她知道爸爸明白她的內心。」

夫妻恩愛等於給子女大禮

最後,他認為家庭關係好,最重要是夫妻關係要好,「這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」。因為「父母關係好,子女便覺得家有安全感,是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,在外無論遇到任何困難,都可以回家跟家人分享。所以,我知道太太喜歡花,我們結婚多年都有繼續送給她,她高興,又會對自己好一點。投其所好,Why not?」

家庭健康維他命

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早前設計了《家庭暖笠笠》圖書冊,向爸媽和孩子介紹六個建立家庭健康的維他命,讓孩子從小建立重視家庭的觀念。

(1)維他命A
Affection & Appreciation關懷欣賞:
從對方角度了解家人需要,用言語、行動向家人表達關愛,並欣賞家人的長處,包容各人的短處。

(2)維他命C
Commitment責任承擔:
重視家庭,承擔對家庭的責任,盡力支持家人。

(3)維他命E
Enjoyable Time Together歡聚時光:
與家人共處,參與家庭活動,享受彼此相聚的歡樂時光。

(4)維他命P
Positive Communication溝通分享:
願意與家人溝通分享,恰當地表達,並重視彼此看法、意見及感受。

(5)維他命R
Resilience家庭抗逆力:
以開放態度接納轉變,願意一起面對逆境所帶來的機遇及挑戰,轉危為機,共同藉着危機而成長。

(6)維他命S
Spiritual Well-being連繫信念:
一家人擁有共同信念與價值觀,有助家人間的彼此連繫。

沒有留言: